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傳承 智高模型閣


筆為人知創立的宗旨,就是希望將香港人不屈不撓的精神透過我們的文字及相片繼續傳承下去。可是,從訪問中得知眾多老店負責人的下一代因各種不同的原因而決定不會接手,不禁使筆者感到唏噓。今次訪問的主角Elva,有別於其他的受訪者,她當年選擇瞞著父親偷偷地「接手」,目的就是希望傳承父親多年來的心血……

不敵重建 女兒另起爐灶

問及老闆娘Elva開業至今最難忘的事,她二話不說道出當年智高模型開業的經過。「我去到呢間新接近完成裝修先話俾爸爸知我已經租左依家呢個舖,舊舖結業當晚叫左幾個朋友一齊幫手將所有未賣的貨品用手推車由舊舖搬到呢度。」智高模型閣的前身就是原位於觀塘仁愛圍的偉利模型,2013年因為重建的關係,經過多番跟政府當局交涉後,Elva的父親已「打定輸數」結業收場。但是,Elva不忍心就此結束「冇辦法,爸爸根本唔支持接手,認為模型呢個行業已經冇得做,所以決定先斬後奏。

絕版模型 賣一件少一件

新人事新作風,店舖的名字亦已改為智高模型閣,但模型的款式及配件依舊甚為齊全。筆者當然想知道店舖內有否收藏一些絕版的模型。「其實很多絕版貨已經喺偉利結業清貨期間賣出去,依家仲有幾盒80年代的BB戰士喺到。」看一看,筆者沒有眼花,最平的只需39元就可以買下。童年時的回憶,立時湧上心頭。
 

 
開業歷史 - 2013
業務 - 模型
地址 - 觀塘輔仁街10-12號輔成樓閣樓C
電話 2343 1668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有商有量 豐昌辦館



在日常生活中頻頻光顧便利店及超市的你,究竟有多久沒有光顧過辦館呢?其實,這條問題應改為,究竟香港還有多少間辦館可讓你光顧?

年中無休 經營超過40

今次的受訪者曾先生,是豐昌辦館老闆娘呂小姐的兒子。 「媽媽每日朝早五點九開舖,年中無休,每日工作十五個鐘。」1975年開業到現在的豐昌辦館,陪著瀝源邨街坊已經超過四十年。 「以前朝早六點有唔少學生會嚟買樽裝鮮奶做早餐,不過依家已經無賣鮮奶喇,主要有一班地盤工人會喺開工前過嚟買勞工手套同支裝水。」

貨品應有盡有

豐昌辦館可以說是一眾學生哥的零食天堂。辦館門前放滿各式各樣的「平價」一兩蚊零食,散裝的糖果、朱古力、餅乾等均有發售。「賺少啲,但可以方便附近學生哥。」辦館當然不少得酒,中國酒如田七酒、三蛇酒、鹿筋酒等等均在「收藏」之列。白蘭地和威士忌則是一眾豪客之愛。「為順應潮流,我哋連紅酒都有賣喇。」另外,這裡更有散裝米發售。「幾蚊都賣,方便附近住公公婆婆嘛!佢哋好多都係一個人住,食米食得唔多,擺得耐就唔新鮮,超級市場唔會散裝賣俾你。」

街坊生意 「信」字行先

整個訪問過程,令筆者最有深刻印象的就是貼在收銀櫃旁的記帳單,單上寫上一堆用作識別賒數人的別名及數目。「阿公交帶落,個別街坊我哋會賒數俾佢哋。佢哋都係幫襯開嘅老街坊,經濟能力唔係太好。當佢哋買完野之後,我哋都會先記數,月尾或者幾個月後佢哋會再找數。」

「爸媽年紀大,全日長時間睇舖會好辛苦,所以盡可能都會到舖頭幫手。」曾先生本身從事室內設計。「事業同父母健康,的確需要取捨。阿爸阿媽健康差,就算做室內設計賺幾多錢都無用,倒不如多啲到舖頭幫手令佢哋開心啲而佢哋又冇咁辛苦咪仲好啦!」



 

開業歷史 1975
業務 辦館
地址 沙田瀝源邨華豐樓平台
電話 2691 6678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將心比心 盛記麵家


在瀝源邨的盛記麵家,是張家第三代的老字號大牌檔。B哥的嫲嫲機緣巧合下,在沙田舊區把當時一間大牌檔接手來做。當時B哥長大的地方沒有電,沒有自來水,盛記在沙田舊區只做白天,冬天的時候還要斬柴燒木來取暖。現在的沙田,已經住了八十多萬人,誰會想到這裡曾經是一個蓋滿了二萬多間蓋滿寮屋的小鎮呢?

根在沙田

B哥從小就十分知足,不敢奢望名譽和地位,對於經營盛記,他便有一套獨特的看法。「呢間唔係只為賺錢嘅店,我哋一直都喺沙田長大,唔會捨得嗰種血肉相連嘅感覺,呢個地方係我嘅根……你話做好啲賺少啲都唔緊要,最重要係服務街坊,大家都開心。」B哥不侈求富貴,只求平安和喜樂,亦希望更多人受惠,把喜樂分享給他們。三年前開始,有幸得到社會的慷慨解囊,去年中秋更得各行各界捐出六千個月餅。B哥說能夠與瀝源邨的街坊同樂,才是一件開心的事。

文藝小館

在屋邨內的盛記,十分有文藝氣色。當有空的時候,B哥都會收集一些街坊送來的懷舊擺設,包括一些二手書、懷舊照片、燈飾等,好好把小店粉飾一番。更有趣的是,白天的盛記麪家,晚上會搖身一變成為一間火鍋店,以便吸引外來的客人。「瀝源邨始終係人口老化,消費力比較弱,希望都吸引下唔同嘅消費群,先至可以令盛記營運到。」B哥說要做好生意,需要兼顧食物質量、待客之道和做事態度。

時代見證

談到多年來難忘的事,B哥帶我們到後園參觀一棵大樹菠蘿。「呢棵樹二十歲喇,當時係我朋友結婚嗰陣種嘅,生命唔係剩係人同動物,植物都有生命,我哋都會保護佢,同埋呢個都係一個時間嘅見證。」B哥慨歎。「時間就係咁飛逝咗,周圍都改變晒,但呢棵樹無變,令我諗起好多當時嘅事,好多以前嘅回憶……」其實守護一棵樹,就像孕育一份事業、一間老店,更何況是三代遺傳下來的產業呢。問到生命中最寶貴的事,B哥說:「我生命中最大嘅財富就係回憶,呢啲回憶俾到我更大嘅動力做好呢一刻嘅自己……」



開業歷史   1956

業務   餐飲
地址    沙田瀝源邨熟食中心
電話  26926611

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巧手繡花 英皇拖鞋公司


屹立於北角英皇道麗宮大廈內的英皇拖鞋,開業歷史超過50年,一直留守著這個老舖位不變。英皇賣的不是普通的拖鞋,賣的是繡花款式的鞋,一門碩果僅存的傳統手藝。

傳統手藝

老闆娘李太稱,英皇拖鞋由先夫及她開設,現時由她及兒子共同打理。所有鞋款均自家設計,並由師傅在荃灣工廠大廈一針一線縫製。「依家香港得番兩至三個師傅幫手,佢哋都已經約60歲,希望有年青人可以入行幫手傳承這門手藝,不過我都明白會好困難,行業式微,收入不多。」

價廉物美

英皇拖鞋出品的繡花鞋價廉物美,售價每對平均約80多元。「由於我哋嘅鞋喺全由老師傅製造,所以只能夠小量生產,並無足夠人手製作客人有特別要求嘅訂單。」每對繡花鞋均印有英皇商標,更顯矜貴,難怪有眾多明星光顧。「李麗華喺我哋嘅老顧客,不過你哋都未必認識喇!最近就有B哥鍾鎮濤幫襯,自己一對阿囡一對。」

自家設計款式

由於是老店的緣故,李太很重視老顧客提出意見,「若果佢哋表明唔喜歡不受歡迎嘅款式,我哋都會唔再生產。」現時,英皇還保留著一些很傳統款式,包括金魚、玫瑰花、龍鳳圖案等。因應潮流,近年李太亦設計了豹紋及熊貓圖案,這些新穎的款式深受年青一代及遊客歡迎。

李太表示,近年經營環境的確有困難,並不求賺大錢,只希望能夠保存這門手藝,守護著此老店,繼續為街坊服務。看到一對對不同款式的繡花鞋陳列在玻璃櫃裡面,此門傳統手藝不能再傳承下去是多麼的令人惋惜。


開業歷史 1960
業務 鞋履
地址 北角英皇道315號地下
電話 2570 3560

2017年4月17日 星期一

春秧街老巨人 振南製麵廠


一輛電車徐徐地駛過,瞬間把叫賣的小販和討價還價的行人分開。車影還未散去,行人和小販又重新聚回一起。這是北角的春秧街,因糖商郭春秧而命名,亦有「小福建」、「小上海」之稱。當中的振南製麵廠於此處已扎根六十多年,更是香港首家製作上海麵的老字號,每天都目睹春秧街數之不盡、電車走過的人聚人散。

製麪巧匠

現時振南的負責人李伯伯,在七十年代來到香港生活,當年得老闆收留為學徒工作至今。李伯伯說,從搓粉、壓粉到切麵,都是在振南的工場內一手一腳完成。生麵的需求較少彈性,經濟周期或負面的外圍因素對行業的影響較少。話雖如此,就算振南的生意較穩定,但農曆新年前也有忙的時候,有些時候還需要凌晨兩點左右起來做,而當天製成的麪只在當天賣,不會延誤半天,講求的是新鮮和原有的質感。

走進工場,筆者問哪一個工序最困難。李伯伯便一手拿起生麵親自示範,談笑間已經把數十個麪做好。「呢個工序叫『執麵』,係最難嘅工序,做其他嘅嘢你可以幫我,但做呢個只有我先做到。」李伯伯說︰「你見到嘅都係生嘅麵,執好後用焗爐蒸熟之後就唔會散,以前執好要用籠拎上天台曬乾,一曬就要兩、三日。」

春秧街今昔

一條小小的窄街,兩邊都是食品店,中間是一個賣菜的市集……春秧街的電車市集絕對不比曼谷的美功鐵道市場遜色。隨著時代的變遷,當年的小上海已經演變成今天的小福建,而老店亦越來越少。以前春秧街的老顧客到小店買東西都會閒話家常現代社會步伐急促,顧客買完東西都急急離開,怕耽誤了時間。對面時代改變,振南製麵廠也不例外,老師傅慢慢隱退,工場的師傅數目由高峰時期的二十個減至現在剩餘的八個。儘管人手少了,振南仍然堅持人手製作、即做即賣的理念。

歷歷在目

說到其他層出不窮的麵,什麼菠菜麵、蕃茄麵、蝦子麵和雞蓉麵等,李伯伯都一一剖析,把它們的質感和優劣都仔細道來。言談之間,李伯伯都不時提及他的師父,亦會講述當年拜師學藝的經過,彷如昨天發生一樣。筆者好奇一問老師傅在哪兒。

「佢已經賣咗鹹鴨蛋喇……」李伯伯淡淡地說。

 
開業歷史 1946
業務 製麵
地址 北角春秧街106號嘉寶大廈地下B
電話 2570 5705

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堅持傳統 貴記荳品


在網上搜尋「貴記荳品」四字,得出的結果大部份都是在介紹一間已經在2009年結業的土瓜灣平民食店,以擔擔麵、豆品及包點為招牌菜。今次筆者訪問的老店同樣名為「貴記荳品」,同樣是豆品,不過這是位於鴻福街地舖的豆品工場。

歷史的見證

店舖位置一點也不顯眼,得悉此老店全賴頂好粉麵的老闆娘介紹。貴記沒有雅致的裝修,門口所見的已是此店可供售賣的貨品,包括豆腐、豆漿、豆花、腐竹及腐乳。貴記第二代老闆何先生跟我們話當年,「父親喺日本仔打仗之前已經喺上環街市開舖,戰後開喺深水埗界限街,直到60年代搬到呢度,直做到依家。」自家豆品,現在卻只剩下兩人合力經營。「每日都要捱更抵夜,半夜四點已經要開工,屋企無人願意接手做,唯有同母親兩個人做。

對傳統的堅持

雖則辛苦,但當何老闆說起自家豆腐製作過程時,頓時變得眉飛色舞。「人地嘅豆腐喺隔水蒸,我地用明火燒熱鍋頭炒,當然喺比出面賣嘅豆腐香好多,而且更能帶出豆香。」這個時候,筆者當然不會錯過機會繼續請教何老師傅。「滑豆腐用嚟煲湯或者整麻婆豆腐,硬豆腐則可煎可炒,布包豆腐只需要蒸就已經好好味。」

難敵社會變遷

何老闆坦言生意難做,更因為請不到工人,近年已經沒有再接新的交貨批發生意。 「以前本區好多本地人住,生意好好多,依家好多南亞裔人士搬咗喺附近住,唔太識欣賞豆腐。」若非何老闆跟媽媽的堅持,這豆品店可能一早已經成為歷史。更可惜的是,何老闆相信家族的第三代並不會接手經營。落實重建後,傳統的豆品店將只會邁向「拆一間少一間」的步伐。
 

 
開業歷史 - 1960年代
業務 - 豆品
地址 - 土瓜灣鴻福街15號地下
電話 2362 1141

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手雕藝術家 金發蔴雀


相比其他式微的行業,手雕麻雀可算是有一段歷史。由八十年代麻雀用機器刻製開始,手雕麻雀便步入末落,現在僅存的手雕麻雀師傅,基本上一隻手的手指能數得盡。然而,湄姐一直默默耕耘地守業至三十年後的今天。

紅藍綠的一生

手雕麻雀的用色只有紅、藍、綠三色,湄姐說盤古初開就已經用這三色做手雕麻雀,沒有其他顏色,她自小就已經跟著這個「行規」。湄姐說,手雕麻雀就像學唱粵曲一樣,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看似簡單的手藝,都是說易行難。湄姐幽默地說:「藝術係好奇妙嘅嘢,如果心情好嘅話,做乜嘢都得心應手;如果心情唔好嘅話,鑽石都有瑕疵。」湄姐十三歲便跟父親的伙記學藝,到後來搬到這間店,不知不覺間已經戎馬一生。去年已經退休的她,今天依然陶醉於手雕麻雀這一門手藝,每天朝十晚六守護著寶其利街二號的梯口……

Q精神

「我四十歲開始已經無諗過要賺幾多錢,作為一個師奶賺錢總好過洗錢,我呢啲係阿Q精神。」湄姐笑說︰「無辦法啦,五歲開始我就已經嚟咗呢度,十三歲開始學藝,對呢喥留咗好多感情,留低咗好多腳毛,所以做得一年就一年……就係咁不能自拔。」因為家族的承傳,湄姐喜歡了手雕麻雀,不為求富貴,只希望在自己的興趣上繼續鑽研。至於開班授教,她自問有心無力,只能慨歎後繼無人。

每天面對的挑戰

「其實我哋日日喺度擺檔,每一日都面對新嘅挑戰,咪以為你係老師傅,無用噶!咁我做得到我咪做囉,其實無乜話成唔成就嘅。」湄姐謙虛地回答。在這行業能學有所成,天資高的一、兩年便成,像她這樣的資質花了四十多年仍然在學習階段中。其實,面夠行業的困境仍能生存,應付每一位顧客的特別要求及不同的挑戰,沒有豐富的經營經驗、過人的逆境商數和正面的工作態度,金發蔴雀豈能屹立至今呢?
 

開業歷史  - 1962
業務    手雕麻雀
地址  紅磡寶其利街2-4
電話 – 2362 8421

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堅持古法 大孖醬料


 
還記得當天筆者踏進大孖醬料,感覺仿似進入了醬園博物館。醬料種類雖多,卻能井井有序地排列在店舖兩邊的貨架上。碰巧那天到大孖做訪問是農曆新年前的一個週末,客人絡繹不絕,很感謝鄒老闆願意一邊工作,一邊跟我們分享這個「醬園博物館」的故事……

真材實料

鄒榮昌,大孖醬料的第三代傳人。「醬園由阿爺喺廣州創立,嚟咗香港之後就喺新界開廠做豉油。當時阿爺同埋我叔公一齊打理,佢哋係孖兄弟,於是就取名大孖。」門外漢的筆者平時只懂到超市購買醬油,對醬油的製作過程當然是一曉不通,究竟大孖出品的豉油有什麼不同?「我哋做一支豉油需要兩年嘅時間。」你沒有看錯,我亦沒有寫錯,真的是兩年!「我哋用加拿大黃豆及澳洲海鹽,出品嘅豉油全部都係經太陽生曬,喺香港一年只有四個多月有充沛嘅陽光,跟出面行家用機械及太陽燈快速做嘅豉油,鮮味根本無得比。」

真心對待每一位客人

筆者跟鄒老闆傾談的半小時,幾乎未見他有時間停下來,勤力加上健談的他可說是大孖的生招牌。「我記得有一日落好大雨,接到有個婆婆打電話嚟大孖話要買醬,佢話佢喺觀塘附近落左車但就唔識路行過嚟。聽到咁嘅情況,我就叫佢唔好行,問佢要咩,我會送過去。見到婆婆之後,大雨無停過,於是我就截的士送埋婆婆返去慈雲山。」或許,在別人眼中,作為老闆並無須花太多心機在這個只花幾十元買支豉油的婆婆身上。但是,鄒老闆的行為告訴大家用心對待每一位懂得欣賞自己作品的客人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大孖的故事令筆者有很深刻的體會。只要用對的方法,即使在現今的社會堅持古法製作,一樣可以做出好的東西。


開業歷史 - 1997
- 醬料
地址 - 觀塘崇仁街33號地下
電話 2342 6378